走到浴室前我看到一个胖子拿着纸飞机背过身向垃圾桶里丢。这人显然没有考虑到空气阻力,飞机打着旋飞了出去。
这是个太让我们熟悉的桥段了,假如我戴着红领巾,走过去把飞机拾起来丢进桶的话。
不过眼下没有红领巾,我当然也没有把飞机扔进去。我记得几年前我参加考试的时候总是会把地上的纸片拾起来丢进垃圾桶,后来听到有一种解释说这样是为了积攒运气,以求考出好成绩——然而我确信当时我真的是有这份心,把地上的垃圾拾起来丢进垃圾桶的。
那些年伴随我的当然不只是垃圾桶了,还有许许多多的不一样的梦,但是很多年过去了,我渐渐不再把看到的垃圾丢进桶里,而那些梦想也没有实现。
上一个月的时候,母亲去参加培训,培训的老师是在牛津毕业的中国人,在谈到女性形象的时候说,自己最欣赏的新时代女性是钱学森的夫人杨绛。
这件事让我的母亲纠结很久,钱学森的夫人应该是蒋英,是一个相对杨绛而言名气稍逊的人物(但一样是非常杰出的),而杨绛则有名的多——不过她的丈夫是钱钟书。
这显然是一个错误,看着旁边的人不住点头并作出赞成与向往的样子,母亲却有些犹豫,这样的情况,该不该指出她的错误呢?
如果当场指出了,就又是一个经典的桥段了——老师在考证后会承认自己的错误,然后告诉大家要相信真理而非盲从老师,大家鼓掌,一篇有教育意义的文章就这样结束了。然而事实不会是这样,老师不一定会信服,同学们也会暗地里说,这个人,不就是抢着出个风头么?
这样的顾虑恐怕谁都会经历,在这样的思考之后她决定退而求其次——或者事后私下告诉她呢?或者短信告诉她呢?
后来的结果是,就这样作罢了。在场的一部分人,都记住了钱学森的妻子是杨绛——为此事鸣不平的或许只有钱钟书了,但很不幸他已经死了。
“她可能只是个口误,其他人或许是都知道,要保全她的自尊呢。”母亲在饭桌上这样对我们说着,然而我却并不相信。
我就是以这样的方式渐渐走向平庸的。
你是不是有共鸣,觉得自己放弃了很多以前会做的事,在事后为自己不断开脱?
从我未上完的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再到大学,我渐渐地不再举手回答问题,里面的顾虑有很多,怕人说自己出风头,觉得大家应该都会,觉得回答就耽误讲课进度,但不论原因是什么,结果就是不再答了;捡了钱不再交给老师,因为听说老师会拿了我们捡来的钱去买菜,与其转一手让他们去买菜不如我直接拿着钱买东西吃;到了大二做活动的热情就渐渐消减,因为觉得经历过了不过也就那么一回事,总之人越长大,就越感受到“渐渐”的魔力,有越多的“差不多就行了”,这些“渐渐”积在一起就是大变化;那些“差不多”加在一起就是差很多,于是到了大学,发现自己真的差了许多——这个时候想要挽回却发现已经差的太远了。
这些差不多究竟是不是借口呢,很难说,但有一些理由是站不住脚的。在你清醒一些的时候,就会知道不管老师诚不诚实都不会影响你到底诚不诚实;回答问题的结果是你掌握了知识,而笑你出风头的人在内心深处也知道你并没做错什么。
然而你自以为从“渐渐”中获得了成长,从“渐渐”中看透了生活。觉得生活本身也就是那么一回事,电视上、书本上熟悉的桥段都是“理想化的产物”,我们要“现实”,要“适应社会”,要“面对现 实”,你有了很多自己假设出来的顾虑,因为这些顾虑,你放弃了什么,于是你不再像个孩子一样纯真地做事,也不再相信说教。你以为自己成长了,而事实上却正在不自觉中流于平庸。
你不再有发出一声“你错了”的勇气,你选择像大多数人一样沉默,你认为这样不会得罪人;不会太冒尖以导致树大招风;总之不会有 任何风险,但也正是因为这样,你成为了平庸的大多数,不傻又不聪明,不矮又不高,没失误也没亮点,不难吃也不好吃。你高兴着,自己终于长大了,却不知你只是变成了一个普通人。
现在走在街上的普通人,总有一些是在一开始抱有宏图的,也不见得人人都是经历了大挫折而放弃;最终沦于平庸的原因大都是这样,渐渐的“成长”了,渐渐的“看透了许多事”,渐渐地让心中的理想境界幻灭,渐渐地走向平庸。
你想变得平庸吗?让“渐”助你一臂之力。